【观点】滴滴天价融资背后的供给侧逻辑

如果要说过去一年最烧钱的业务模式,非打车和团购外卖莫属,而滴滴和美团是各自行业的领导者,两家公司市场领导者地位接近,历史烧钱能力接近(看融资额就知道了),重要的是估值也接近(貌似现在滴滴高了些)。那么请问,哪家更有潜力被授予“最重度癫狂症病人”呢? 

如果是传统投资人士,会从财务预测入手,分析各家的市场潜力,用户数,单量增长,收入增长,成本费用,现金流情况,最后给出无比复杂的财务模型,再来给个答案。但问题是,预测最终要指向正向的经营现金流。但在各自领域的三国杀战场,补贴大行其道,补贴大于订单毛利甚至有时大于订单总收入(也养活了不少刷单者呀)。预测的前提一定是赌三国杀变成绝对垄断,补贴减少或消失,否则是不会有现金利润的。再加上各自行业的差异,这又是一笔糊涂账呀。

算了,我偷懒给个简便的比较吧。想个比较easy的问题:美团和滴滴各自把从餐厅和司机收取的佣金提升1块钱(或补贴降1块),谁会先不玩了呢? 答案应该是前者。理由是,商家本来靠线下随机客流和老客户养着,产能的弹性不强,服务半径也有限。你互联网无非是利用用户对便利性的需求集合起线上流量,做商家的增量生意。当其自有流量能够达到或接近商家的产能时,商家才不跟你扯什么佣金的事呢,能不让你补贴就不错了。而滴滴的司机确不同(不包括出租车司机),你很难想象滴滴专车可以通过线下扫街或老客户养活自己,我经常在坐车时问司机收入如何,最近常听到的是:补贴又降了,或者单量不够没补贴,还要扣20%+的佣金。再问到,那就别干了呗?回答经常是:是不太赚钱了,可是车子买了,放着也是放着,没事出来接接单,总比没事干强呀。从经济学角度,这叫供给弹性的区别(定义请自行百度)。美团商户的供给弹性高,平台的分佣高了,有效供给快速减少;滴滴的司机供给弹性低,相同情况下,有效供给减少的慢。供给弹性低的更有利于平台。 

另外,还有个问题更容易理解,是美团获取商户资源容易还是滴滴获取司机资源容易?当然还是滴滴要容易。大量的有车一族都可以通过简单地注册就可以快速成为滴滴司机,赚点小钱,完全不需要地推;而商户则需要登门拜访,谈商业条件,接支付,上传餐厅信息,设计团购套餐或上传菜单,相对来说难度就大多了。所以,获取有效供给成本低的更容易赚钱。

如果继续谈下去,还有blabla一堆问题,但我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。说到这,其实我的用意并不只是讨论个估值问题。引申到最近的一大波O2O和共享经济冷了下去,我们不能只用烧钱模式和资本寒冬来解释挂掉的创业公司。当新商业模式中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的同时,想一想供给侧的事吧:能否建立平台与供给者间良性的依存关系才是平台的生存之道。我建议创业者们需要经常想一想两类问题:

 

  1. 供给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完全依赖于平台?达到这种依赖度的情况下,对订单量和价格的要求是什么?是否可实现及平台付出的成本如何?

  2. 即使供给者完全依赖于平台,供给的稳定性如何?供给在何种条件下会离开平台?

 

前一个问题在问商业模式是否成立,后一个问题在问商业模式的好与坏。